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轉載:番茄捲葉病毒病(毒素病)及嵌紋病毒病等的治療、防治理念及原理說明

最近正值番茄開始栽種的時間,有許多農民都遭遇到病毒病方面的問題,下面與大家分享一些防治的資訊,希望這些資訊對種植番茄或是其他茄類、瓜類...等作物的農民有幫助。病毒病就如同許多植物的絕症般,往往碰到此問題只有趕緊將已經受害的病株拔除並且期望災情不要繼續擴散,之所以對於這方面的問題無從解決,似乎是因為我們往往是從如何以硬碰硬的方式來消除這些病毒,然而,農藥對這些病毒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這裡的建議跳脫以往要殺死病毒的思維,轉為從一種「改善植物本身的抵抗能力」的角度來面對問題,就如同我們平常都會聽到的道理:「如果人體的抵抗力較高,就比較不容易得到感冒」,這樣的思維似乎是幫助我們在農業發展上更向前跨出一步的重要觀點,畢竟,也許只有當植物是健康的,需要把這些東西吃進去的人類才有可能相對得到健康吧?
- PJ -


轉載:喬凱亞農業科技「番茄捲葉病毒病(毒素病)及嵌紋病毒病等的治療、防治理念及原理說明」

日前喬凱亞GeoCare與大家分享了「南州糖廠:番茄捲葉病毒(TYLCV)處理,後來有許多碰到類似問題的農民前來詢問,因此我們特別在此進一步為大家說明關於番茄捲葉病毒病(毒素病) 及番茄嵌紋病毒病等病毒病的治療及防治機理,讓大家更能夠了解如何提昇對於病毒病的防治、解決方法及原理,希望能協助解答大家可能有的一些疑問。

這裡要討論的主要番茄病毒病(Virus Disease)多屬複合感染,如:番茄捲葉病毒病、番茄嵌紋病毒病及番茄斑點萎凋病等,這類感染經常由以下幾種較常見的病毒種類所造成:番茄捲葉病毒Tomato leaf curl virusTLCV / 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嵌紋病毒病Tomato Mosaic VirusTMV)、胡瓜嵌紋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番茄斑點萎凋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馬鈴薯病毒Y, Potato Virus YPVY等。

在台灣農友習慣將受到病毒病感染的病株稱做「瘋叢」;植株遭受感染之後,主要病徵多出現在葉片上,如葉片捲曲、黃化、縮皺、縮小等現象,除葉片之外也會出現植株矮小,受害嚴重者生長會遲緩或停頓,甚至枯死。

這些病毒病有幾種不同的傳染途徑:番茄捲葉病毒可經由嫁接或銀葉粉蝨傳播;番茄嵌紋病毒來自種子、其他茄科植物及雜草,屬機械傳染;胡瓜嵌紋病毒及馬鈴薯病毒Y經由蚜蟲傳播;由於透過昆蟲(銀葉粉蝨或蚜蟲等)媒介傳播速度快速,因此如果發現之後沒有即時進行妥善的危機處理,有可能造成百分之百的經濟損失。

雖然這裡及之前的文章主要針對番茄的捲葉病毒病做討論,具體而言也包含上述複合感染之其他病毒病,同時這些主要概念與其他瓜果類所會碰到的類似情況在主要的大原則上是通用的。

降低農藥及化學肥料的使用

在此需要強調喬凱亞所提倡的病蟲害防治方法,都是透過生物科技來發展出生物性的解決辦法,想辦法避免化學藥劑在農業上不當的使用。化學藥劑的濫用不只對於消費者及農民健康有潛在顧慮之外,對於自然環境的永續性也有著負面的影響;因此希望大家可以一起來提倡農藥及化學肥料盡可能減量甚至是避免使用的無毒農業生產。

病毒病就類似人類感冒或其他病毒引起的病症:帶有病毒不代表一定會發病,將會依每個人的抵抗力而異,即與病毒共存但能保持健康而不發病

大家可能都有經驗,雖然在流行性感冒肆虐的期間,大多數人可能都免不了一個接著一個遭到流行性感冒的牽連,尤其是在家中、學校或是辦公室與家人、同學或同事間特別容易傳染,慘一點的可能輪到不只一次。不過,在大多數人都遭到流行性感冒影響的時候,卻往往有些人可以倖免於難,在這樣的情況,我們不難直覺反應的認為這些沒有得到感冒的人應該是身體比較健康、抵抗力比較好;換言之,雖然這些人同樣接觸到感冒病毒,但是他們有能力抵抗這些病毒對他們造成重大影響而不至於產生感冒的病徵。有抵抗力的人事實上是與病毒共存,但是卻能夠不受到病毒的影響而產生病徵,並不代表他們自身能完全將病毒除去,只是病毒病徵被高度的免疫力抑制而消除了。

現在,試著把人類「感冒與抵抗力」這樣的觀念轉移到植物身上,也就是說:「假如植物本身比較健康而且抵抗力比較好,這些健康的植物相對著就比較不容易受到病毒影響而產生病徵」;這樣的觀念看似簡單而且沒什麼大學問,不過卻往往遭到大多數人的忽略,在此我們將進一步為大家做更詳細的說明。

農藥氾濫,卻治標不治本

通常農民在栽培期間所無法脫離的就是「消除病蟲害」的農藥,為了要消除或是降低「已發生」或是「未發生」的病蟲害,農民不得不依照經驗及實際觀察來噴灑各式各樣的農藥,無不就是為了保障賴以維生的生計,因為一旦遭到病蟲害的影響,往往不只是品質降低影響售價,最壞的情況還有可能完全無法採收換取報酬。

這裡姑且不提這些農藥對於農民或是消費者是否會實際造成健康上的影響,我們單純就噴灑農藥的動機及時機來做解析。我們不難猜測許多經常使用的農藥不外乎是為了降低或是防治病害或蟲害;不過,我們現在試著以前面「感冒與抵抗力」這樣的觀念來看噴灑農藥這件事。

通常我們都是發現有感冒病徵的時候才會意識到應該要吃藥,期望早日康復,因此可以想見的是「藥物」是一種「治標」的產物,並非「治本」。假如我們真正希望一開始就不要得到感冒,應該不會有人是「經常性」的服用感冒藥吧?但是今天我們的農業逐漸發展成不管是否有病或是可能會得病,我們都經常性的使用農藥期望可以防治病蟲害,在使用農藥的動機上似乎在某種程度把「治標」當成「治本」的方法了,我們忽略了提昇作物本身的健康才是「治本」的方法。

當然這樣的理論不會完全適用於所有農業上化學藥劑的使用,像是除草劑這樣的輔助產品主要是為了幫助農民維護環境的清潔,與植物本身生長比較沒有直接關係,但除草劑對土壤、作物甚至人體也存在相當不利的影響,能不用則不用,所以目前也鼓勵草生栽培的觀念。而某些用藥確實是為了提前防治某些病蟲害,因為一旦遭到威脅就會造成重大損失,但這樣的論點主要讓大家可以更容易了解我們應該朝向改善作物的健康及生長的環境,而不是單方面的只把重點放在治標的辦法上,而忽略了植物本身的需求及自身對於病蟲的抵抗能力。

病毒傳染途徑及設施防治:

番茄捲葉病毒病是透過銀葉粉蝨( Bemisia argentifolii )作為傳播的媒介昆蟲,在不同植株之間傳染病毒。許多農民選擇採用設施栽培來降低遭受到病蟲害危害的機率,但是實際上設施栽培並沒有辦法達到完全防治的效果。

根據「彭瑞菊、陳昇寬. 2006. 番茄黃化捲葉病毒田間監測及銀葉粉蝨傳毒試驗.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 489-15.」的研究結果顯示:「冬作番茄至收成前調查,網室內罹病度為0.1%,銀葉粉蝨帶毒率為10%,銀葉粉蝨密度為89.2/每張;田間罹病度為42%,銀葉粉蝨帶毒率為 100%,銀葉粉蝨密度為68/每張。由於氣候較寒冷,所以網室內的蟲口數反而較高,不過因為是番茄生長後期,番茄植株健壯,所以網室內的罹病度並沒有隨之增高。春作番茄種植後至六月初調查,網室內罹病度為65%,銀葉粉蝨帶毒率為70%,銀葉粉蝨密度為303.3/每張;田間罹病度為22%,銀葉粉蝨帶毒率為50%,銀葉粉蝨密度為591/每張。網室內若是蟲口密度高,三個星期後就可陸續看到罹病株,且隨著蟲口密度增高罹病株數隨之增高。」

大家可以了解到設施栽培並無法解決番茄捲葉病毒病透過銀葉粉蝨傳播的問題,不管是露天栽培或是網室中都有可能受到影響,因此我們無法仰賴設施所提供的保護。

傳統防治方式:傾向於被動而非主動

如果已經對於番茄的捲葉病毒病(TYLCV)稍微有進行了一些資料搜尋,大家不難發現到目前為止大多數資料來源能夠給大家的防治建議僅止於類似:「趕緊將受影響的植株拔除,趕緊進行銷毀避免影響到其他植株」或是「栽種抗病毒的品種」。

這樣的問題就類似香蕉黃葉病或木瓜病毒病,一旦遭到侵害之後就只能接受事實並且儘量降低損失的擴散;這樣雖然是防治損失擴散的辦法,但是總令人覺得農民只能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得病只能說是比較倒楣,沒得病也許是比較幸運,所以傳統的解決方式只是一種危機處理,而非根本的解決之道。

市面上有出現抗病毒的品種,但是大多數的情況下可能沒有辦法完全避免受到病毒的侵害,就好比有些人的抵抗力雖然比較強,可是並不能保證他們絕對不會生病,只是相較之下可能機率較低。抗病毒的品種對於保障農民的收益來說絕對是有很大的貢獻,但是我們也經常聽到農民反應雖然採用的抗病品種還是難以完全避免受到病毒的影響。

不難想見大家都會希望對於自己的事業能夠有更高的自主能力,而想要能夠提昇對於這類病毒的防治能力就需要採取更為主動的方式來治本,而我們所要努力方向就是幫助植物提昇健康及免疫力好讓它們能夠培養自身的力量來抵抗外來的侵害。

治療:提昇植物本身的免疫能力來減輕病徵的發生

目前大多數農民前來詢問並且希望取得協助的時候往往是已經發現番茄病毒病開始肆虐,如果不緊急採取行動將會損失慘重的時候了;就如同我們常常會聽到醫生對於病人的建議,要儘早發現儘早治療;同樣的道理對於作物也是一樣適用的,因此各位農民如果發現有任何病徵,務必儘快採取行動避免病情繼續擴散。

喬凱亞開發出來針對治療作物所碰到的病毒病等病害的產品主要是由特殊微生物菌群代謝物並調理中草藥植物萃取物來製成;主要的作用原理是透過提昇植物本身的免疫能力來解降病毒濃度,抑制因病毒所產生的病徵,進一步達到維持植物健康而不受病毒病影響生長的目的。

在此需要特別強調,喬凱亞所提供的防治方法並非特效藥或是仙丹,要能夠達到最高效果依然需要作物本身的健康有一定的程度,因此我們通常會建議農民同時使用其他相關產品同時提昇作物整體健康,才能夠確保不再繼續受到病毒的侵害。能夠想見的,假如病情已經過於嚴重的時候,大家依然要儘快將已經無法拯救的部份儘快進行清除及隔離的動作,避免病情快速擴散。

防治:提昇及維持植物本身健康及抵抗力

我們常會聽到「預防重於治療」,沒錯!平常就注重健康並進行相關的防治工作是遠比病徵發生之後才進行補救更為積極有效,也是真正能有效降低風險及損失的作法。往往當我們發現問題出現時,可能已經產生了某些損失,譬如當你發現番茄葉子開始捲曲或變黃之後,植物的生長已經受到影響,即使你能夠即時除去已經受害的植株或是利用提高免疫力的方法來降低或排除病徵的發生,但終究對於植物本身正常生長的過程產生了影響,因此做好事前的預防是比進行事後補救更能夠確保產量及品質的做法。

在這裡防治的工作指的是在平常就注重植物的健康,除了注意適量合理化施肥來提供作物所需的必須養分,更不能因為求好心切的過量施肥,不僅作物可能受到肥害而無法正常順利成長,更可能嚴重影響到最後的收益;有一項觀念是在此要向大家倡導的,那就是「植物的健康來自土壤,唯有土壤是健康的時候,才有可能提供植物所需的生長環境」,因此接下來要向大家說明有效地維持土壤的健康與活力對於作物的影響。

土壤:萬物之母

雖然近代的農業發展出了許多異於傳統土壤栽培的方式,譬如:水耕、介質栽培等栽種方式,雖然各種栽種方式各自有其利弊,但在消費者對於追求健康的意識逐漸抬頭,並且有潛在意識認為有機農產品相較於採用慣行農法所生產的農產品是比較健康安全的選擇的時候,水耕及介質栽似乎又無法直接滿足這方面的市場趨勢及需求。

譬如水耕栽培雖然可以提供相對較不易受到病害污染的環境,但卻是依靠化學肥料來提供植物所需的營養,可能有硝酸鹽含量過高的潛在顧慮。介質栽培雖然也能夠提供作物較沒有污染顧慮的生長環境,但是卻需要經常性的更換以保持其效力及避免潛在病害或毒素的累積,因此並非永續性的栽培方式。而且這些非傳統土壤栽培的方式在目前並不被採納為有機的生產方式,因此想要採取有機栽培的農民還是只能在改善土壤健康方面來做努力。

微生物及土壤

土壤的健康除了巨量元素、微量元素跟有機質含量之外,以往大家往往會忽略了土壤中微生物菌群對於維持土壤本身健康及提供植物生長需求的重要性。雖然土壤中隨時都可以找到微生物的存在,但是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我們對於土壤及植物有益的微生物菌群(Effective Microoganism,簡稱EM)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夠透過生物科技來篩選出幾種具高效益的微生物菌群來提昇微生物對於農業的幫助。

在此對於微生物如何對植物健康產生幫助做個簡單的說明:有部份微生物有著較強的攻擊性,因此就像帶武器打仗的軍隊,能夠消滅某些對於植物健康有害的菌群;有些則是能夠分解營養源,分解成植物更容易吸收的細小狀態,並且在分解過程中同時產生酵素或抑菌素等物質,有些養分也許又會成為其他微生物成長所需的必須養分,有些則是對於植物的成長、提高免疫力或是抑制有害物質有顯著的效果;簡而言之,微生物對於植物的幫助是一種綜合性的效果,雖然有些單獨的菌種可以提供某些特定作用,但是如果能夠找到經過適當調配的綜合微生物菌群,就可能取得更高的效益。

由於上述的這些益處,添加適當的微生物菌群變成了維持土壤健康所不可或缺的有效方法。我們可以透過將綜合微生物菌群補充到土壤當中來提昇某些有益微生物的數量,使它們成為優勢菌群,而逐漸降低對植物有害的菌群數量。除此之外,當微生物菌群與未發酵的有機資材同時添加到土壤中時,在分解發酵作用進行時所產生的酵素跟抑菌素對於植物的生長及抑制病蟲害的發生有著很大的功效,譬如某些酵素有著分解害蟲幼蟲或蟲卵的功效,抑菌素則能夠抵制某些有害菌群,因此雖然微生物本身不一定會直接對於病蟲害有防治效用,但是我們卻能夠透過微生物的分泌物來達到我們所需的效果。在養分供給方面,除了能夠分解營養源讓植物更容易吸收之外,某些微生物更能夠將土壤或周遭環境中的物質轉化成為植物所須的養分。

也就是因為綜合微生物菌群對於土壤有著這些顯著的幫助,它也是幫助解決連作障礙問題所不可或缺的其中一環,因此微生物在現代農業發展上是不能夠被忽略的,我們希望能夠幫助農民了解到相關生物科技對於農業的幫助並且能夠實際應用且發揮效益。

備註:喬凱亞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致力於發展農業生物科技來協助農民解決迫切需要解決的農業難題,希望能夠協助農民們提昇品質、降低風險還有最重要的是提昇收益。有需要的農民請電話聯絡楊先生0939 188415 / 08-780 2964 。

沒有留言: